资讯新闻
当前位置: 主页 > 历史考古 >

太平天国造炮术到了一个什么水平

时间:2017-12-14 11:29:36

太平天国“造炮术”到了一个什么水平?

太平军对大炮的热爱由来已久,早在金田起义之际,他们就已经开始“开炉铸炮”。当地地方志和口碑,都说在韦昌辉所住的金田村,和附近的营盘岭一带,太平军设有“炮厂”“炮局”,用来铸造大炮。金田起义后,太平军冲出紫荆山区前,清军就曾在围剿中夺获多门铸有“太平左、右军”字样的铜炮、铁炮,足以佐证金田起义时的太平军的确已经拥有自己铸造的火炮了。

尽管如此,1855年左右编纂完成的《贼情汇纂》,主编张德坚仍然认为,太平军并不善于制造火炮,“不谙造法,甚至不知施放”。此前太平军路过湖南岳州时,无意中挖出一百多年前吴三桂造反时埋下的一批铜炮,竟如获至宝据为利器,也的确令自身战斗力大增,这似乎表明张德坚所言不虚——太平军在造炮这方面的“军工生产技术能力”,还不如明末清初的吴三桂。

太平军铸造的火炮,百年来出土并保存至今的还有不少。现存很早的,是南京瞻园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所藏“乙荣五年铜炮”,这门铸造于1855年的铜炮重二百斤,“吃粉”(需要装填发射用火药)九两,是一门小型炮;现存很大的一门炮,则是1975年9月从苏州娄门内城河中发现、铸造于壬戌十二年(1862年)的铜炮,铭文称其重一千斤,“吃粉”达四十八两之多,是不折不扣的重炮了;而现存很小的一门,则是辛酉十一年(1861年)“谒天义陈”(志书,护王陈坤书的哥哥,时为常州守将)铸造的铜炮,该炮长达1.35米,口径达80毫米,却仅重三十斤,“吃粉”更仅二两五钱,显得不伦不类,恐怕是造来当礼炮用的。

这些炮有铜、有铁,其中铜炮普遍制造得较精致,铭文较讲究,铭文上标注的监造者官爵也普遍较高,许多就是一城、一军的主帅,而铁炮则制造粗糙,遍布气眼甚至裂纹、空洞,铭文简单粗疏,甚或干脆没有。

所有明确为太平天国自己铸造的铜、铁火炮,都是旧式前膛炮,使用的则是翻砂铸模传统工艺。在这种工艺下,铜炮的延伸度好、加工容易,成品射击精度高,保养便利,被当时的军人视作“神器”,尊为“大将军”,而铁炮则射击精度差、射击后需要复杂的蒸洗保养,且不耐久用,使用次数多了非但精度每况愈下,还随时有炸裂伤及自身的危险,只是因为铜价太过高昂、为解决火炮装备“大众化”问题不得已弄出的、聊胜于无的替代品。当时不论太平军、清军,旧式火炮都是铜炮奇货可居,铁炮补缺充数的格局,太平军的厚此薄彼,倒也不算什么特别。

清军对不同的火炮称呼各异,如红衣炮类的一般叫“大将军”,子母炮类一般叫“佛郎机”,用西式熟铁制作的前膛炮叫“洋庄”,线膛后膛开花炮叫“洋炮”等等。太平军也沿用了“洋庄”“洋炮”等名称,但那都是在说缴获或购买得来的火炮,他们自己铸造的炮,仍是古老的“土炮”。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